1、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
中醫認為“久視傷血”,會出現肝血虛的情況,表現為眼睛干澀、視力模糊等。
2、久坐不動
中醫認為“久臥傷氣、久坐傷肉”,相反,動則生氣。下班回家在沙發上一躺數小時,周末久躺不動,其實都很傷氣血。
3、三餐不規律
比如,經常不吃早餐或吃夜宵;常吃外賣,暴飲暴食,用零食點心代替正餐。
隨著年齡增長,氣血難免會逐漸流失,這是人體衰老的規律。補養氣血,實際上是最大限度地放緩氣血流失速度,氣血不堵就是補。
1、堅持運動
“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”,人只有在不斷運動中,才能讓經絡處于疏通狀態,令體內的血管保持彈性,讓氣血運行更加通暢。
每天必須給自己留下足夠的運動時間,半小時左右,每周堅持四五次。
2、堅持泡腳
泡腳是調整氣虛血虛和體寒等問題的最好方法,長期堅持泡腳有助補氣血。一般泡至全身發熱、微微出汗即可,不宜出大汗。有的人泡腳后上半身發熱出汗、下半身不出汗,這是氣虛的表現。對于血虛的人(表現為眼睛干澀、面色萎黃、失眠多夢、健忘心悸等)來說,堅持泡腳可以改善血液循環。
3、好心情至關重要
心情不好會引發胃腸功能失調,久而久之,身體生化氣血缺少源頭,就會導致氣血不足。另外,平時要少吃寒涼食物,細嚼慢咽,養好脾胃;多曬太陽,陽氣足了氣血自然改善。
4、嘗試練練站樁或八段錦
大家可以試試站樁,它能疏通經絡、暢通氣血、鍛煉精神。站樁需記住三個要素,即下盤要穩、中盤要充、上盤要松。
5、不盲目進行食補
補養氣血,最常用的藥食同源之品有紅棗、枸杞、山楂等。不過,氣血虧虛的人,往往不單表現為氣虛或血虛。有時純靠“補”難以起效,有的人甚至“虛不受補”,一補就“上火”。最好請正規醫院的中醫師辨證體質后再進行食補。
6、睡夠睡足
最好在晚上11點前睡覺。“人臥則血歸于肝”,熬夜會消耗身體氣血。如果休息不夠,身體虧虛大于修復,就會出現氣血不足。
當歸紅棗粥
材料:當歸15克,粳米50克,紅棗5枚,紅糖適量。
做法:將當歸洗凈切片,用冷水200毫升浸泡半小時,用文火煎濃汁約100毫升,去渣取汁待用。粳米、紅棗、紅糖加冷水300毫升,再加入當歸汁煮至湯稠即可。也可加入龍眼肉,與粳米、紅棗、紅糖共煮。每日早晚各服1次。
功效:可益氣生血,適用于產后、失血性疾病、年老體弱、頭昏目眩、心悸氣短等血虛患者。
艾葉醪糟雞蛋湯
食材:新鮮艾葉50克、黑糯米醪糟200克、雞蛋2個。
做法:
1、艾葉采摘嫩葉去莖,洗干凈切碎;
2、碗里打入雞蛋,倒入艾葉,混合攪拌備用;
3、熱鍋加入適量食用油,倒入艾葉雞蛋液煎成蛋餅,加入黑糯米醪糟,倒入適量清水,水煮開10-15分鐘即可食用。
功能主治:補氣血、溫經散寒、活血化瘀。
適用人群:適合于虛寒性腹痛、寒濕痹痛、月經不調、宮寒、產婦、氣血不足人群。
注意事項:酒精過敏、糖尿病、發熱、月經期者不適宜食用。本食療為調理藥膳,不能作為治療疾病用藥,服用后如有不適立即停用,建議到醫院就診。
【來源:本文綜合整理自首都中醫(生命時報)、廣州市從化區中醫醫院、首都醫科大學中醫門診部微信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