抽動癥又稱抽動障礙,是兒童青少年時期比較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,可通過綜合治療來控制癥狀,及時干預,有助于減少孩子后期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和心理問題。
頻繁眨眼、清嗓子并不是孩子在“調皮”
睿睿(化名)的媽媽李賢(化名)發現,讀小學二年級的睿睿似乎提前進入了叛逆期,一學習就頻繁眨眼、撇嘴、皺鼻子,做起各種“怪相”。睿睿爸覺得這是故意淘氣,耐心耗盡后,甚至偶爾忍不住動手打罵。
然而,這些做法不僅沒奏效,反而讓睿睿的癥狀愈演愈烈。幾個月后,他又開始頻繁清嗓子,逐漸演變成從喉嚨深處發出奇怪的聲音。直到其他家長提醒李賢,說孩子的情況像“抽動癥”,李賢才趕緊帶孩子去醫院,睿睿被診斷為抽動癥。
在首都兒科研究所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張建昭的門診上,也經常碰到抽動癥的病例。一個多月前,明明(化名)被媽媽帶進張建昭的門診時,還伴有身體抖動、不自主踩腳等癥狀。據明明媽媽回憶:“最初只以為是剛入校讀書,不適應學校的氛圍,一年過去,癥狀沒有緩解,反而開始吸鼻子、聳肩,且越來越嚴重。”
張建昭經過進一步檢查發現,明明腦電圖未見異常,也排除了其他神經肌肉方面的毛病。結合孩子的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,張建昭給出了“抽動障礙”的診斷。
抽動癥并不少見。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周榮易告訴記者,以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為例,典型的抽動癥通常在大約5至6歲之間開始出現癥狀,但有些孩子可能在4至5歲,甚至最小2歲時就開始出現癥狀,在臨床中最常觀察到的是5至10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。
不及時干預抽動癥狀會遷延到成年
2022年中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,我國約有一千多萬的抽動障礙患兒,但仍有許多家長因為對抽動障礙的不了解而延誤了孩子的診療,其中15-20%的抽動障礙會延續到成年。
一些家長會將眨眼、咧嘴等癥狀誤認為是孩子的不良習慣。周榮易就曾接診過一位基層的孩子,這位孩子出現發聲和眨眼的癥狀時,家長并未重視。“但隨著時間推移,孩子開始發出尖銳的叫聲,且孩子在癥狀發作時遭到了家長的責罵,這不僅加劇了孩子的病情,還逐漸演變成了嚴重的強迫癥,甚至無法繼續上學,于是才來就診。”
劉鵬(化名)因為不明原因的快速眨眼已有一年,家長剛開始一直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表情管理,不要學“壞毛病”,可劉鵬還是忍不住。父母見多次提醒未果,竟動了手,最后劉鵬出現了心理問題。
大多數抽動癥患者的癥狀較為輕微,但有些孩子的病情會影響到他的學習生活,如果不及時治療,抽動癥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多方面的危害。周榮易解釋,頻繁的抽動會影響孩子的外貌和形象,可能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;抽動癥往往會與其他一些疾病或障礙合并出現,比如最常見合并注意缺陷多動癥、強迫癥、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;長期的抽動還可能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,甚至產生不愿上學的心態等。
可通過綜合治療來控制癥狀
抽動癥目前沒有特定的診斷指標,如核磁共振、腦電圖或血液檢查都無法直接診斷,抽動癥的診斷主要依賴臨床表現,結合抽動量表進行評估。“會進行系列檢查,排除常見的癲癇、肝豆狀核變性等病癥,才能確診為抽動癥。”周榮易提到。
抽動癥的嚴重程度不同,采取的治療方式也不一樣。對于輕度癥狀,醫生會更傾向于采用中藥治療,行為干預,如心理支持和調整生活習慣,孩子就有可能會自愈。但如果孩子癥狀持續較長,比如一兩個月,且程度加重,明顯影響患者的學習和日常生活,醫生會根據疾病發展情況,進行行為治療可與藥物治療相結合。
因為抽動癥常常以眼部癥狀為首發,一般情況下,家長會帶孩子去眼科就診。“在眼科治療中,醫生會考慮過敏性結膜炎的可能性,并對其進行治療,這一過程通常會持續1至2周。如果在眼科治療后,癥狀沒有明顯改善,這時應考慮是否為抽動癥。”張建昭提醒。
需要注意的是,抽動癥狀在18歲之前會呈現波動性,時而減輕,時而加重。這種波動通常與感染、過敏反應、情緒緊張等因素有關,這些因素可能會導致癥狀的再次發作或加劇。張建昭提醒,在癥狀初次復發后的幾天或一周內,可以先行觀察,如果癥狀持續超過一個月,就應該考慮采取干預措施,以免癥狀長期化,影響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