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減肥餓得咕咕叫的時候,你是不是想:“啊,現在我的身體正在消耗肚子上的肥肉!” 這樣的想法聽起來美好,但你知道嗎?身體在面對饑餓時,并不是簡單地切換到“燃燒脂肪模式”,而是在細胞層面進行著復雜且精密的能量調控。
最近,網絡上熱議的“生酮飲食”、“間歇性斷食”等減肥方式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。這些方法的核心在于改變體內能量來源,從主要依賴葡萄糖轉向使用其他能源物質,例如脂肪酸或氨基酸。這不禁讓人思考,在微觀世界里,我們的細胞是如何響應這種轉變并維持生命活動的?
今天要介紹的研究,正是圍繞這個話題展開。近日,來自廈門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了AMP 活化蛋白激酶 (AMPK) 在體內碳代謝適應中的作用。他們發(fā)現,在短時間內(2小時)挨餓時,身體會優(yōu)先利用谷氨酰胺等非脂肪能源物質;而在較長時間饑餓下,不僅脂肪酸氧化會逐漸增強,還可能動用易變性蛋白質來補充能量需求。
當我們享受一頓美味佳肴時,身體就會像一位精明的財務經理,將食物中的卡路里和糖分巧妙地儲存起來。糖是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,它被轉化為肝糖原儲存在肝臟中,或者以脂肪的形式藏匿在身體各處。因此,當我們禁食或長時間未進食時,這些儲備就像是“緊急基金”,身體會釋放儲存的葡萄糖來提供能量,確保日常活動不受影響。
許多生理條件,包括禁食,都會導致血糖水平下降,這是因為儲存的碳水化合物迅速被消耗殆盡。為了維持能量平衡,身體必須進行營養(yǎng)適應,而AMPK(AMP激活的蛋白激酶)在此過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。
AMPK不僅是一個敏銳的能量傳感器,能夠通過檢測AMP和ADP水平的變化來調節(jié)能量狀態(tài),它對血糖水平的下降也特別敏感。AMPK通過磷酸化多個靶標來刺激分解代謝(如燃燒脂肪)并抑制合成代謝(如制造新的脂肪),從而促進ATP的生成并減少其消耗。然而,關于替代能源利用順序的具體機制,科學家們仍在探索之中。
在這項研究中,研究人員首先探索了在葡萄糖供應不足的情況下,細胞如何調整其能源選擇,特別關注谷氨酰胺和脂肪酸這兩種替代碳源的利用情況。為了深入理解這一過程,他們設計了一組精巧的實驗,使用棕櫚酸(一種脂肪酸)和谷氨酰胺分別標記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(MEF),以追蹤這兩種物質在饑餓狀態(tài)下的代謝路徑。
實驗結果顯示,在低糖條件下,谷氨酰胺分解的增強明顯早于脂肪酸氧化(FAO)的增加。具體而言,早在處理開始后的2小時內,研究人員就觀察到谷氨酰胺利用率顯著上升,而棕櫚酸的利用率則相對滯后。更令人驚訝的是,盡管碳源從葡萄糖轉向了谷氨酰胺,但TCA循環(huán)中間體的總水平并未發(fā)生顯著變化。這表明,在面對葡萄糖短缺時,細胞迅速調整其代謝策略,優(yōu)先利用谷氨酰胺來維持能量供應,而不是立即轉向脂肪酸。
與同位素標記實驗的結果一致,研究人員觀察到,在葡萄糖饑餓僅2小時后的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(MEF)以及饑餓8小時后的小鼠骨骼肌組織中,氧消耗率(OCR)出現了顯著且快速的增加。這一現象再次強有力地證明了谷氨酰胺在低糖條件下的優(yōu)先利用,是它而非脂肪酸,成為了提高OCR的關鍵因素。這表明,當葡萄糖供應不足時,谷氨酰胺作為線粒體分解代謝的主要碳源,迅速接替了葡萄糖的角色,確保能量供給不中斷。
為了深入理解AMPK如何促進低糖條件下谷氨酰胺的利用,研究人員進一步展開了探索。他們發(fā)現,AMPK不僅減少了葡萄糖饑餓MEF中純線粒體的數量(這是由于線粒體與內質網ER或線粒體相關膜MAM結合增加所致),還激活了一種新型底物PDZD8。PDZD8通過溶酶體葡萄糖感應途徑被激活,并在T527位點接受AMPK的磷酸化修飾。這種磷酸化事件解除了PDZD8的分子內抑制,使其能夠與谷氨酰胺代謝關鍵酶GLS1相互作用,從而促進了谷氨酰胺的分解,早于脂肪酸的氧化利用。
接下來,研究人員使用半透化分析系統(tǒng),發(fā)現在缺乏葡萄糖的情況下,GLS1的活性顯著增強。有趣的是,GLS1似乎始終處于底物不飽和的狀態(tài),這意味著它隨時準備處理更多的谷氨酰胺。這一特性與PDZD8促進谷氨酰胺分解代謝的結果高度一致。PDZD8通過直接相互作用提升GLS1的活性,使得谷氨酰胺能夠在低糖條件下更有效地被利用,彌補葡萄糖的短缺,維持細胞的能量穩(wěn)態(tài)。
圖4:AMPK-PDZD8 軸促進通透細胞中的 GLS1 活性
此外,研究人員發(fā)現,谷氨酰胺分解對于LPS(脂多糖)處理后的細胞因子分泌至關重要。LPS可以導致血糖水平迅速下降,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。例如,腹膜內注射10 mg/kg LPS的小鼠,在48小時內有超過60%的死亡,血糖水平在給藥后3小時內降至5 mM以下。然而,AMPK作為一種強效的促炎反應抑制劑,其激活可以在LPS治療前提供額外保護,增強GLS1抑制劑對LPS誘導死亡的防護效果。
小結
本研究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細胞機制——AMPK-PDZD8-GLS1軸,它在低血糖條件下扮演著維持能量平衡的關鍵角色。當身體暫時缺乏葡萄糖時,這個機制會啟動,優(yōu)先使用谷氨酰胺作為替代能源,確保細胞有足夠的能量繼續(xù)正常運作。具體來說,AMPK激活后能增強PDZD8與GLS1之間的協作,加速谷氨酰胺的分解,不僅彌補了葡萄糖供應的不足,還可能觸發(fā)其他生物功能,例如促進免疫反應。
用更通俗的話來說,當你開始短暫斷食或減少進食時,你的身體并不會立刻轉向燃燒脂肪;相反,它會選擇悄悄消耗體內的谷氨酰胺來提供所需能量。只有當饑餓時間延長(超過8小時或更久),身體才會逐漸開始利用脂肪儲備,并且在極端情況下動用一些容易變性的蛋白質來補充能量需求。
這項發(fā)現加深了我們對體內能量管理系統(tǒng)的理解,希望隨著科學家們不斷探索這一復雜的代謝網絡,我們有望開發(fā)出更好的方法來應對肥胖、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