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幾日,秋高氣爽、陽光普照,藍天白云把荊城襯托得格外美麗。盡管已經是初秋,早晚表現得涼爽,但到了中午時分太陽火辣辣的,最高氣溫達到30℃以上,好似重回夏天一般,尤其是午后走在大街上,感受著烈日的暴曬,沒有打傘的人們直呼受不了。
早晚涼 爽,中午酷熱的天氣“基調”,帶來的是天干物燥,這個時節人體最易感受“燥邪”,傷及肺陰,出現咽干、鼻塞、咳嗽、聲啞、關節酸痛、大便干燥等癥狀,人們稱為“秋燥癥”。而老年人由于各臟器功能已經出現衰退,對外界適應能力差,尤其是患有呼吸道疾病和慢病者更易復發。所以在季節更替之時,老年人更應加強自我的保健意識。
秋燥對老年人有三大危害:
一是心腦血管疾病。秋季天氣變冷,血管收縮變細,容易導致老年人心腦供血不足。此外氣候干燥,人體消耗大量水分,容易使血液粘稠度高,血流不暢導致血管堵塞。而且早晚溫差大,一冷一熱容易導致血管痙攣、血壓波動,都能引發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。
二是皮膚瘙癢癥。秋季氣候過于干燥,導致不少人會受到皮膚瘙癢的困擾,尤其是老年人,皮脂分泌本身就少,加之干燥的環境會使皮膚愈加干燥,引起皮膚瘙癢。特別早起或者晚上睡覺前,穿衣或脫衣也會引發皮膚瘙癢的加重,而且越抓越癢。在此提醒患者朋友:一定要避免抓撓,搔抓嚴重會使皮膚破損,引起皮膚出血甚至繼發細菌感染,導致病情和瘙癢加重。
三是咳嗽。當進入秋天后,晝夜開始出現溫差,空氣逐漸干燥,大家會感覺到,若是稍微貪涼,嗓子就會干癢無比、咳嗽不止。尤其是家中身體較為虛弱的老人。這是因為秋天干燥,導致空氣中的水分很少,這樣的空氣呼吸進來的話,會對呼吸道造成一定的刺激。再加上有些人不會及時補水,沒有了水分的滋潤,呼吸道會變得很干,從而導致鼻子或者是喉嚨很容易出現干癢的情況,最終引起咳嗽。
要對付秋燥,當然離不開補水,這里老年病專家為老年朋友們介紹如何健康補水,趕走秋燥。
別等口渴才喝水。由于老年人身體各器官功能的下降,循環系統較差,神經系統敏感性降低,所以常會出現身體缺水而不口渴的情況。但等感到口渴時,人體內的水分已經開始喪失,這就可能會出現心煩、少尿等身體不適的癥狀,因此,老年人不能等到口渴時才喝水。更不能因為口渴而一次性大量喝水(一次性飲水超過500ml),這不但會影響老年人的消化功能,還有可能引起反射性排汗亢進,增加心臟、腎臟負擔。
老年人每天飲水量應不少于1500ml。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》提出,老年人每天直接的飲水量應不少于1500ml,以1500-1700ml為宜,每次50-100ml。出汗多的情況下可以相應增加飲水量。30℃以下溫開水為首選飲用水。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》明確指出:白開水是滿足人體健康最經濟實用的首選飲用水。老年人喝30℃以下的溫開水不僅不會過于刺激腸道蠕動、造成血管收縮,而且比起甜飲料來說,白開水還能避免能量帶來的肥胖風險,以及糖過量帶來的齲齒、糖尿病等風險。
多食蔬果粥品。秋季重點養肺,而白色的食物入肺,因此這段時間宜常吃藕、百合、白蘿卜、山藥、銀耳、白果、梨、蓮子、荸薺等清補柔潤的“白色蔬果”。米粥能補胃健脾,潤養肺燥。如在粥中再加入梨、胡蘿卜、芝麻、百合等食物,能收到良好的益肺潤燥效果。
吞咽津液是秋季養陰最簡單的做法。閉目靜坐,先叩齒36下,然后用舌在口中攪動,待口中唾液滿,漱練數遍,分三口咽下,并用意送至丹田,再緩緩將氣從口中呼出。如能長期堅持,對預防秋燥大有裨益。
對于老年人來說,秋燥對身體的傷害還是非常大的,因此要更加重視。可以嘗試一下以上的幾種方法,盡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適當地運動,提高免疫力,這樣能對秋燥引起的疾病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,讓老年人安穩度過這個秋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