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來,人類始終致力于探索延長壽命、延緩衰老的方法。盡管嘗試了各種補品和飲食方法,但目前尚無確鑿的研究證據支持它們具有抗衰老的效果。然而,
最近多個研究揭開了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抗衰老秘訣——適度饑餓。
“飯吃七分飽,健康活到老”。適度保持饑餓,不僅是我國傳統養生智慧,如今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證實對健康具有多方面的好處。古人的智慧,確實令人贊嘆!
2024年12月,廈門大學林圣彩和張宸崧研究團隊,在《自然》(Nature)期刊上刊發了2篇重磅研究,發現了“適度饑餓的抗衰老”機制。適度饑餓帶來的熱量攝入減少,會提升血清中石膽酸的水平。而體內石膽酸的增加,又會激活體內“長壽蛋白酶”。
研究通過動物實驗發現:70%的熱量限制會大幅提升小鼠血液中膽汁代謝物石膽酸的水平,石膽酸的增加會帶來多種抗衰老效應。例如促進小鼠肌肉再生、握力和跑步能力恢復,以及延長果蠅和線蟲的生命。①
在另外一篇研究中證實,石膽酸與受體蛋白TULP3結合之后,會激活有“長壽蛋白”之稱的去乙酰化酶,進而產生多種抗衰老效應。②
最終這兩篇研究都指出:熱量限制會導致的石膽酸水平升高,適度保持饑餓才是抗衰老的關鍵!
“若要小兒安,三分饑與寒”。其實不僅僅是育兒需要“三分饑”,成人保持健康、抗衰老同樣需要適度饑餓,其帶來的好處太多了!
不僅是動物研究,人群研究也發現,少吃保持饑餓能減緩衰老和延長壽命。2023年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在《自然-衰老》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:減少25%卡路里的攝入(約保持7-8分飽),可將健康成年人的衰老速度減緩2%-3%,死亡風險降低10%-15%。③
2017年《細胞代謝》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:適當餓一餓可以激活身體細胞自噬,從而促進身體內垃圾物質的清除和廢物代謝。這種作用可以幫助身體恢復健康并提高抵抗力,減少疾病的發生率。比如,可以降低胰島素抵抗和血糖水平,有利于體重控制和減少慢性疾病(如糖尿病)的發生。④
適當保持饑餓還能直接減少很多疾病的發生。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馬淑華2024年在其微信公號刊文介紹,得了胃病吃多了會反酸、燒心、肚子脹。中醫認為脾主運化,一旦你吃得太多了,脾胃運化功能失調,出現胃脹、胃疼等問題。如何改善呢?那就不要吃多了,不要一感覺餓了就去吃東西。要少食,但也不是不吃,保持一點饑餓感。⑤
肯定有很多人因為晚上吃得多了睡不著,經常失眠。其實這個也很好調理,晚上只吃七分飽,盡量在七點過后不要進食,有些失眠自然會消失。⑤
現在肥胖的人很多,多少人天天說著“管住嘴,邁開腿”,但如果你不管住嘴,就算你天天運動再多,也是減不了肥的。肥胖不光影響美觀,還會引發多種疾病。想要預防就不能吃得太油膩、不能吃得太多,稍微餓一餓很關鍵。⑤
如今食物真的太豐富了、美食誘惑太多了,吃完這個還想吃那個,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是因為餓才吃東西,而是因為美食誘惑、解饞。過多的能量攝入,導致不少人的健康問題真的是“吃飽了撐出來的”。肥胖、脂肪肝、高血脂只是身體給出的信號——其實身體已經不堪重負了。
適度饑餓并不是節食,只是給身體一些休息時間,科學少吃記住這6點:
其實對于大部分人來說,每餐保持七八分飽就好。想象一下如果在運動量不變的前提下,每天多吃一口飯,或半個餃子,或一小袋零食,一年體重可增得不少。七八分飽,就是感覺可以吃也可以不吃的狀態,如果不吃也不至于在很短的時間內又餓了,這種狀態比較好。
緩慢地進食可以讓胃和大腦同步感受到吃飽的感覺,熱量攝入也更不易超標。《中國居民健康體重管理之減重行動20條》中指出,進食速度過快與肥胖有關,特別是腹型肥胖和內臟脂肪過多,建議成年人每餐進食時間不少于20分鐘。⑦
先吃蔬菜,再吃肉類,最后吃主食。這樣進餐順序可以讓胃里已有能量低、飽腹感強的食物墊底,后面就很難吃得太多。⑧
餐具習慣用小號的,有一個好處,那就是吃完后就會提醒自己,已經吃完了一碗了。有“自我提醒”的作用,也就不容易吃多。
飯前先喝湯后吃菜,再吃肉類,最后吃主食。這樣胃里已有能量低、飽腹感強的食物墊底,后面就很難吃得太多。但要注意避免油炸等烹調方式。
一般建議早餐7-8點吃完,午餐一般在12-13點吃完,晚餐依據工作時間固定在18-20點左右,20點后盡量避免進餐。
最后,對于大部分人來說,七八分飽、不要暴飲暴食、別吃太晚,對身體就有好處。對于兒童、容易低血糖、有胃腸疾病、慢性病及其他特殊疾病人群,更建議在醫生等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。
文章來源:健康時報,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,謝謝!